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白話文翻譯
子貢問:「孔文子為什麼被稱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明而且好學,不恥於向比自己學問低的人請教,所以被稱為『文』。」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篇,記錄了子貢向孔子請教的一段對話。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詢問孔子為何稱孔文子為「文」。孔子解釋了孔文子好學和不恥下問的品德,這些品質使他獲得了「文」的稱號。
詞語解釋
- 敏:聰明靈敏。
- 好學:喜歡學習。
- 不恥下問:不以向地位或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羞恥。
- 文:有學問和修養的意思。
道德教訓
這段話展示了孔子對學習態度的重視。他強調聰明和勤奮學習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應該具備謙虛請教的精神。這教導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保持謙遜和好學的態度。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要保持謙虛和好學的態度。不論地位高低,我們都應該樂於學習並且不恥於向他人請教。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和教誨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社會。孔子的教導強調了學習和謙虛的重要性,對後世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