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有事於顓臾。求!無乃爾是過與?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白話文翻譯

季氏打算攻打顓臾。冉有和季路去見孔子,說:「季氏打算攻打顓臾。」孔子說:「冉求,這不是你的錯嗎?顓臾曾是先王指定的東蒙主,而且在魯國境內,是社稷之臣。為什麼要攻打它呢?」冉有說:「這是季氏的意思,我們兩個都不想打。」孔子說:「冉求,周任說過:『盡力而為,不能就辭職。』遇到危險而不支持,看到跌倒而不扶助,要你這個助手有何用?而且,你說的話不對。虎兕從籠子裡跑出來,龜玉在盒子裡毀壞,這是誰的責任?」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又靠近費城,如果現在不攻取,將來會成為後代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君子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想要』,卻找理由辯解的人。我聽說,治理國家和家庭的人,不怕財富少,而怕不平均;不怕貧窮,而怕不安定。只要平均了就不會貧窮,和睦了就不會覺得人少,安定了就不會有危險。這樣的話,如果遠方的人不服從,就修文德來感召他們。來了之後,就要安撫他們。現在你和冉求輔佐季氏,遠方的人不服從卻不能感召他們,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反而謀劃在國內動用武力。我擔心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內部。」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季氏》篇,記錄了孔子對季氏家族準備攻打顓臾的反對意見。顓臾是一個小國,曾經是東蒙的主,對魯國有一定的重要性。孔子認為,季氏的行為不但不合理,還會引發內部的危機。他強調治理國家應該注重仁德和公平,而不是依靠武力。

詞語解釋

  • 伐:攻打。
  • 顓臾:魯國境內的一個小國。
  • 東蒙主:指顓臾曾是東蒙的領袖。
  • 社稷之臣:對國家有重要貢獻的人。
  • 陳力就列:盡力而為。
  • 舍:放棄。
  • 干戈:指戰爭。
  • 蕭牆:內部。

道德教訓

這段話強調了治理國家應該以仁德和公平為基礎,而不是依靠武力。孔子認為,內部的安定和和諧比外部的擴張更重要。他告誡弟子們要謹慎行事,避免引發內部的危機,這段話教導我們謙虛、自知之明以及尊重真正的賢者。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應該注重內部的安定和和諧,而不是盲目追求外部的擴張和利益。對於領導者來說,應該以仁德和公平為原則,關注人民的福祉,這樣才能維持長久的安定和繁榮。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和教誨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社會,強調仁德和公平的重要性。孔子的觀點對於後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普通人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之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