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白話文翻譯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的質樸勝過文采,那麼就顯得粗野;如果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虛浮。只有質樸和文采相互調和,才是君子。」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孔子對於質樸與文采之間關係的見解。孔子強調,質樸和文采應該相互平衡,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
詞語解釋
- 質:質樸,指人的本質和內在修養。
- 文:文采,指外在的表現和修飾。
- 野:粗野,沒有文采的修飾。
- 史:虛浮,只有文采而無內在修養。
- 彬彬:文質兼備,指質樸與文采相互調和。
- 君子:道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道德教訓
這段話教導我們要在內在修養和外在表現之間找到平衡。過於質樸會顯得粗野,過於注重文采則會顯得虛浮。唯有質樸與文采相互調和,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這也是儒家強調的中庸之道。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要注重內在修養,同時也要重視外在的表現。在做人做事時,既要保持真誠和質樸,又要有適當的文采和修飾,這樣才能全面發展,贏得他人的尊重。
歷史影響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對於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強調,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道德觀念。孔子的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中國人的價值體系中,成為衡量個人品德的重要標準。文質彬彬的觀念在歷史上對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和教育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