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禮。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

原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白話文翻譯

陳司敗問:「昭公懂得禮嗎?」孔子回答:「懂得。」孔子離開後,陳司敗對巫馬期說:「我聽說君子不偏袒人,君子也會偏袒人嗎?昭公娶了一個吳國人做夫人,因為她同姓姬,改名叫她吳孟子。他這樣也算懂禮,那誰不懂禮呢?」巫馬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啊,只要我有錯誤,一定會有人知道。」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一段關於孔子回答他人質疑的對話。在這段對話中,陳司敗質疑昭公是否真正懂得禮儀,並認為孔子對昭公的評價有失公允,孔子則坦然接受別人的批評,展現了他虛心受教的態度。

詞語解釋

  • 司敗:古代官名,相當於現在的司法官。
  • 知禮:懂得禮儀。
  • 黨:偏袒。
  • 巫馬期:孔子的學生之一。
  • 幸:幸運。
  • 苟:如果,假如。
  • 孰:誰。

道德教訓

這段對話展示了孔子的謙虛和接受批評的態度。他強調了君子應該公正無私,不應該偏袒任何人。孔子以自身的言行示範,教育學生要有自知之明,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要公正無私,不偏袒任何人。同時,當我們受到批評時,要虛心接受,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這種態度有助於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他的謙虛和接受批評的態度,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教誨強調了公正、無私和勇於自省的重要性,這些理念在歷史上對個人修養和社會風尚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