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白話文翻譯
仲弓詢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出門時要像見到貴賓一樣,對待百姓就像舉行重大的祭典。不要對別人做自己不希望的事。在社會中沒有人怨恨你,在家裡也沒有人怨恨你。」仲弓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我會按照這些話去做。」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子貢談論孔子的一段對話。仲弓,即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在這段對話中表達了對孔子教導的尊敬與接受,孔子則是通過這些話來表達仁的核心價值觀。
詞語解釋
- 仁: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的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和道德行為。
- 祭:在古代指的是對神或先祖的祭拜。
- 怨:指的是別人對某人的不滿或仇恨。
道德教訓
這段對話突出了孔子對仁的理解,他認為真正的仁者應該在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行為時保持謙虛與自省,不做給自己帶來怨恨的事。子貢的回應也展示了他對孔子思想的崇敬和學習的態度。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孔子的這些教導依然具有深遠的意義。尊重他人,注意自己的行為影響,避免給別人帶來不便或困擾,這些都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礎。
歷史影響
孔子的教義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文化影響深遠,仁愛的理念成為了人際交往和政治理念的重要基石。子貢的對話不僅展示了孔子教育的影響,也反映了其思想的歷史重要性和持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