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白話文翻譯

孔子說:「不到學生困惑不解的時候,不去啟發;不到學生思索欲言又止的時候,不去引導。不能舉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他了。」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篇,記錄了孔子對教育方法的描述。孔子強調在教學中應該適時啟發和引導學生,而不是無限制地灌輸知識,並且要求學生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才能繼續教學。

詞語解釋

  • 憤:困惑不解。
  • 啟:啟發,指引導學生理解。
  • 悱:思索欲言又止。
  • 發:引導學生表達和理解。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不能舉一反三。
  • 不復:不再繼續教導。

道德教訓

這段話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他認為,教學應該注重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同時,對於那些不能舉一反三的學生,教師應該適時停止教學,以免徒勞無功。這教導我們在教育和學習中要注重啟發和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在教育和學習中應該注重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僅僅傳授知識。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啟發和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學生也應該積極思考和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教育方法的深刻理解,對後世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教誨強調啟發式教學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這種理念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部分,影響了無數教育家和學者對待教學和學習的態度和方法。這種注重思考和啟發的教學理念,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