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原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白話文翻譯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人和仁人,我怎麼敢當呢?但是我努力不懈,不厭其煩地教導學生,這一點還是可以說的。」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弟子們做不到的。」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公西華的一段對話。在這段對話中,孔子謙虛地表示自己雖然不能稱得上是聖人或仁人,但他在教學上的不懈努力和對學生的耐心教導是可以肯定的。公西華則表示這種精神正是學生們難以學到的。

詞語解釋

  • 聖:聖人,具有最高智慧和德行的人。
  • 仁:仁人,具有最高道德的人。
  • 抑:但是,然而。
  • 不厭:不感到厭倦。
  • 誨人不倦:教導學生時不感到疲倦。
  • 云爾已矣:可以這麼說。

道德教訓

孔子的話展示了他的謙虛和教學熱情。他認為自己在道德和智慧上還有不足之處,但他在教育上的不懈努力和耐心是值得肯定的。這種精神教導我們要謙虛、自知之明,同時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要不斷努力,不懈追求。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要謙虛待人,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同時,在工作和學習中要有不懈的努力和耐心,特別是在教育和培養人才方面,這種精神尤為重要。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他謙虛、不懈努力的精神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教誨強調了謙虛和教育的重要性,這些理念在歷史上對個人修養和社會風尚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