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白話翻譯

孫子說:用兵打仗的時候,可以遇到九種地形: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和死地。當諸侯在自己的領土內作戰,這是散地;進入敵人的領土但沒有深入,這是輕地;雙方都能從該地形中受益,這是爭地;雙方都能進出的地形,這是交地;多方勢力交界,誰先佔據就有優勢的,這是衢地;深入敵方腹地且背後沒有依靠的,這是重地;山林險阻、道路艱難的地方,這是圮地;進出口狹窄且容易被敵包圍的,這是圍地;必須速戰速決以求生存的地方,這是死地。對不同地形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在散地避免交戰;在輕地避免停留;在爭地避免攻擊;在交地要保持聯繫;在衢地要團結盟友;在重地要掠奪資源;在圮地要迅速通過;在圍地要謀劃對策;在死地要奮勇作戰。


逐句解讀

  1. 「凡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 解讀:孫子點明了用兵作戰中常見的九種地形,為後續分析奠定基礎。
    • 意涵:不同地形對軍隊的行動影響重大,戰略制定需因地制宜。
  2. 「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
    • 解讀:當兩軍在自己的領土內作戰,士兵容易分心,軍心不穩。
  3.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 解讀:進入敵人領土但未深入,這樣的地形方便撤退。
  4.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 解讀:雙方都能從該地形中受益,會形成激烈爭奪。
  5.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 解讀:敵我雙方均可進出的地形,是需要頻繁應對的戰場。
  6.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
    • 解讀:三方勢力交界,誰先控制就能掌握優勢。
  7.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 解讀:深入敵境,背後沒有支援的地形。
  8. 「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
    • 解讀:地形險要、道路難行,容易造成行軍困難。
  9.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為圍地。」
    • 解讀:進出口狹窄且容易被包圍的地形。
  10.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 解讀:必須快速作戰的險地,否則就可能全軍覆沒。
  11. 「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 解讀:孫子根據九種地形的特性,提供了具體的應對策略。

語詞解析

  1. 散地:指自己領土內的戰場,士兵容易分心散亂。
  2. 輕地:敵方淺處地區,方便撤退。
  3. 爭地:雙方都能從地形中獲益,爭奪激烈。
  4. 交地:敵我均可進出,交流頻繁的地形。
  5. 衢地:多方勢力交界處,先至者得地利。
  6. 重地:深入敵境,補給困難,無退路的地形。
  7. 圮地:險阻難行的地方,不利於大軍行動。
  8. 圍地:進出口受限,易被敵包圍的地方。
  9. 死地:必須全力作戰以求生存的地形。
  10. 高陽:地勢高且向陽,適合駐紮。

現代應用案例

  • 企業競爭:一家公司進入新市場(輕地),需迅速測試市場反應並撤退;在核心市場(重地),則需掠奪市場資源並建立護城河;而在多方競爭的藍海市場(衢地),則需快速搶占先機。
  • 戰爭策略:在二戰諾曼底登陸中,盟軍利用交地(英吉利海峽)奇襲德軍,將其主力引至錯誤位置,成功奠定歐洲戰局的轉折點。

心理戰與領導藝術

  • 散地的心理戰:在散地避免戰鬥,不僅是因為軍心容易渙散,更是為了減少士氣損耗,讓士兵保持戰鬥意志。
  • 死地的領導藝術:將士兵放入死地,讓他們無法逃避,能最大程度激發戰鬥潛能。例如,在戰場上,諸葛亮的「焚舟破釜」就是運用死地策略迫使士兵全力以赴。

總結

孫子的九地理論,通過地形的分類與應對策略,全面揭示了用兵的靈活性與決策的精準性。從散地到死地,每一種地形都對應著不同的戰略與心理調整,教導我們如何因地制宜、以靈活的戰術應對千變萬化的戰場。這不僅適用於軍事,對現代的商業競爭與團隊管理同樣具有啟發意義。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