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

原文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白話文翻譯

孔子在匡地被困,他說:「文王死後,文化遺產不都由我繼承嗎?如果上天打算滅絕這些文化,那我就不會掌握這些文化;如果上天不打算滅絕這些文化,那匡地的人能對我怎樣?」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子貢談論孔子的一段對話。陳子禽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讚美子貢並提出孔子是否比子貢更賢明的問題。子貢則謙虛地回答,強調孔子的偉大和不可超越。

詞語解釋

  • 畏於匡:在匡地感到害怕,被困在匡地。
  • 文王:指周文王。
  • 茲:這裡,指孔子。
  • 喪:滅亡,失去。
  • 斯文:這些文化。
  • 與:參與,指掌握和繼承。

道德教訓

子貢的回答展示了對孔子的無比尊敬,並強調了言語的重要性。他認為孔子的德行和智慧是無法超越的,這段話教導我們謙虛、自知之明以及尊重真正的賢者。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可以理解為謙虛待人,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同時要謹慎言行。尊重那些真正有才德的人,學習他們的優點,而不是盲目自大。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孔子的思想和教誨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社會。子貢的回答更是突顯了孔子的偉大,強調了他的教義在人類道德和智慧上的不可替代性。

1 則留言

  1. 後死者,是後我死的人,即後世子孫。1.文章推論,文不在茲乎!即斯文等同孔子。天之將喪斯文,等同上天若要喪孔子。孔子既自我假設遇害,豈可能再自謂?2.通常吾人說「不得」,語氣時間軸是往後的,孔子既已斯文在身,往後何須再與於斯文?所以應該是「上天如要斷喪斯文,則後世子孫就不能再接觸斯文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