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白話文翻譯
陽貨想要見孔子,孔子不見他。於是陽貨送了一隻熟豬給孔子,想讓孔子前去拜謝。孔子選在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前去拜謝,途中遇到了陽貨。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說。」他說:「擁有才能卻讓國家混亂,這能稱為仁嗎?」孔子回答:「不能。」陽貨又說:「喜歡做事卻總是錯過機會,這能稱為智嗎?」孔子回答:「不能。」陽貨說:「時光飛逝,歲月不等人。」孔子說:「好吧,我準備做官。」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陽貨》篇,記錄了孔子與陽貨之間的對話。陽貨是魯國的權臣,他多次邀請孔子出仕,但孔子對其品行不滿,因此多次拒絕。這段對話反映了孔子在面對道德和現實選擇時的態度和抉擇。
詞語解釋
- 陽貨:魯國的權臣,名虎。
- 歸:送禮物。
- 豚:小豬,這裡指熟豬。
- 時其亡也:選在他不在家的時候。
- 塗:道路。
- 懷其寶:擁有才能。
- 迷其邦:讓國家混亂。
- 亟失時:經常錯過時機。
- 仕:做官。
道德教訓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於仁和智的看法,強調了擁有才能和做事應該服務於國家和社會,不能讓個人的道德和行動脫離現實的需求。孔子的回答展現了他在面對現實壓力時的理性思考和道德堅持。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要珍惜時間,善於把握機會。同時,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用於社會和國家的發展,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忽視更大的道德和社會責任。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思想中對於道德和現實的平衡觀念,對後世的政治和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教誨強調了德行和智慧的統一,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