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白話文翻譯

孔子說:「如果有人任用我,一年內就可以看到初步的成效,三年內就會有顯著的成果。」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孔子對於自己的治國能力和自信的表達。孔子認為,若有明君任用他,他可以在短期內見到成效,並在三年內使國家有顯著的改變。

詞語解釋

  • 苟:如果。
  • 用我:任用我,指讓孔子施展才能。
  • 期月:一年。
  • 成:成效,成果。

道德教訓

孔子的這段話表達了他的自信和責任感。他強調,正確的治國方針可以在短期內見到成效,而持之以恆則能帶來長期的繁榮。這段話教導我們,領導者應該具備自信和實幹精神,並能夠承擔起治理國家的重任。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可以理解為在任何工作中,如果有正確的方向和策略,並能夠堅持不懈地推行,就能夠在短期內見到成效,並在長期內實現目標。這對於企業管理者和政府官員都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於治國理政的信念和自信。他的這種自信和對治國方略的把握,對後世的政治家和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被廣泛傳承,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則留言

  1. 期月應為一整月的意思。

    但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中作解,期月:即從這一年的此月份到另一年的此月份,故為一整年。所以,論語中《論語·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一句的意思便是“若有人任用我,一年就有效果,三年就可以成大事”。但若依《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來翻譯,便成“十二年(十二年為一季)之後,雖有想進言的(人),(卻)沒什麼可說的”。這顯然不太對,且不論這效率有多低,齊威王在位一共36年,若這十二年間天天“門庭若市”,恐怕他也吃不消。而中學語文課本也將“期年”解釋作一整年。

    綜上所述,“期月”也應解釋為 一整月 才對。

  2. 期月,應該是一個月。同是子曰,同是期月,在論語在中庸,意義截然不同,可能嗎?
    而且在左傳,同時有期月期年,足證兩者意義不同。
    如果期月=一年=12月,則期=12,可能嗎?

  3. 期月,不是一年,而是一個月。中庸有子曰[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同是子曰,同是期月,不會有二義。而,回歸字的原義,月是月亮,月亮圓缺為期一個月,所以期月是一個月。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