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則留言

  1. 期月應為一整月的意思。

    但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中作解,期月:即從這一年的此月份到另一年的此月份,故為一整年。所以,論語中《論語·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一句的意思便是“若有人任用我,一年就有效果,三年就可以成大事”。但若依《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來翻譯,便成“十二年(十二年為一季)之後,雖有想進言的(人),(卻)沒什麼可說的”。這顯然不太對,且不論這效率有多低,齊威王在位一共36年,若這十二年間天天“門庭若市”,恐怕他也吃不消。而中學語文課本也將“期年”解釋作一整年。

    綜上所述,“期月”也應解釋為 一整月 才對。

  2. 期月,應該是一個月。同是子曰,同是期月,在論語在中庸,意義截然不同,可能嗎?
    而且在左傳,同時有期月期年,足證兩者意義不同。
    如果期月=一年=12月,則期=12,可能嗎?

  3. 期月,不是一年,而是一個月。中庸有子曰[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同是子曰,同是期月,不會有二義。而,回歸字的原義,月是月亮,月亮圓缺為期一個月,所以期月是一個月。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