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白話文翻譯
憲問什麼是恥辱。孔子說:「國家太平時,謀求個人利益;國家無道時,仍然謀求個人利益,這就是恥辱。」又問:「沒有好勝、自誇、怨恨和貪欲的人,可以算仁嗎?」孔子說:「這已經很難得了,但是否算仁,我不知道。」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憲問向孔子請教關於恥辱和仁的問題。孔子在這裡強調了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個人的行為應該如何符合道德標準,並指出了仁的高要求和實現難度。
詞語解釋
- 邦有道:國家太平,政治清明。
- 邦無道:國家動亂,政治黑暗。
- 穀:謀求個人利益。
- 恥:恥辱,不道德的行為。
- 克:好勝,爭強好勝。
- 伐:自誇,自我吹噓。
- 怨:怨恨,心存不滿。
- 欲:貪欲,過度的慾望。
- 仁:仁愛,最高的道德境界。
道德教訓
孔子的這段話教導我們在國家和社會不同的情況下,個人應該保持高尚的道德標準,不僅僅追求個人利益。沒有好勝、自誇、怨恨和貪欲已經很難得,但達到仁的標準則更加困難。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要有高尚的道德標準和社會責任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被個人利益所驅使。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減少怨恨和自誇,追求更高的道德修養。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的高度重視,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強調道德和仁愛的價值,這些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被傳承和尊崇,對後世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產生了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