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白話文翻譯
子路問怎樣才算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備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加上懂得禮樂的修養,就可以稱為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美人不必這樣,只要見到利益時能考慮道義,見到危險時能奮不顧身,長期貧困也不忘記當初的承諾,也可以稱為完美的人。」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子路請教孔子關於「成人」的標準。孔子在回答中提到古代的完人標準,以及現代可以接受的標準,展示了孔子對於道德和行為的高要求和靈活性。
詞語解釋
- 成人:完美的人。
- 臧武仲:古代人名,以智慧著稱。
- 公綽:孟公綽,以清心寡欲著稱。
- 卞莊子:古代人名,以勇敢著稱。
- 冉求:孔子的學生,以才藝著稱。
- 文之以禮樂:用禮樂來修養。
- 見利思義:見到利益時考慮道義。
- 見危授命: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
-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長期貧困也不忘記當初的承諾。
道德教訓
孔子通過這段話強調了完美人格的多重層面,從智慧、清心寡欲、勇敢、才藝,到禮樂修養。這段話教導我們追求多方面的自我完善,同時在現實生活中要堅守道義,勇於面對困難,保持諾言。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不僅要在專業技能上提升自己,還要具備道德和精神上的修養。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守信不渝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古代中國的道德和行為準則,也對後世的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對完美人格的闡述,至今仍然是我們學習和追求的標準。
授必有受者。如果授命是奮不顧身,誰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