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白話文翻譯
新雨過後,草色更加青翠,松樹的聲音在傍晚的窗前響起。這種幽靜的環境正合我的心意,足以洗滌我的心靈和耳朵。雖然沒有賓主之分,但卻能領會到清淨的道理。興致滿足後才下山,何必一定要等到那位隱者呢?
背景介紹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邱為在尋訪西山隱者未遇時所寫。詩中描寫了詩人在山中享受自然清淨的過程,並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滿足。詩人雖未能見到隱者,但依然體會到了隱居生活的樂趣與清淨之道。
詞語解釋
- 草色:指草的顏色。
- 新雨中:剛下過雨的時候。
- 松聲:松樹的聲音,這裡指風吹松樹發出的聲音。
- 契幽絕:非常契合幽靜的環境。
- 蕩心耳:洗滌心靈和耳朵,指感到內心寧靜。
- 賓主意:賓客和主人的區別。
- 清淨理:清淨的道理。
- 興盡:興致滿足。
- 之子:這裡指隱者。
道德教訓
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在山中的體驗,提醒我們要珍惜自然的美好和內心的寧靜。即使未能達成預期的目標,也應該學會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刻,從中領悟生活的真諦和清淨之道。
現代應用
這首詩在現代社會中提醒我們,無論生活多麼繁忙,都應該抽出時間親近自然,享受片刻的寧靜和放鬆。人生不一定要達到某個具體的目標才能感到滿足,重要的是在過程中體會和享受每一刻,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