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白話文翻譯
樊遲問何謂智慧。孔子說:「行事要符合民心,尊敬鬼神但不過於親近,這可以算是智慧。」樊遲又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仁者是在困難面前勇於承擔,之後才享有成果,這可以算是仁。」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樊遲向孔子請教智慧和仁的涵義。孔子通過解答,闡述了他的智慧觀和仁愛觀,強調了處事應該遵循的原則以及仁者的行為標準。
詞語解釋
- 樊遲:孔子的學生之一。
- 知:智慧,指的是處事的明達。
- 務民之義:行事要符合民眾的道義和利益。
- 敬鬼神而遠之:尊敬鬼神但不過於親近。
- 仁:仁愛,指的是仁者的品德和行為。
- 先難而後獲:在困難面前勇於承擔,之後才享有成果。
道德教訓
孔子的這段話教導我們,智慧在於行事應符合民眾的道義和利益,尊敬鬼神但不過於親近。仁愛則體現在面對困難時勇於承擔責任,之後才享有成果。這段話強調了智慧和仁愛的行為標準,並指引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些品德。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行事應該符合公眾利益,並且對待宗教信仰應該保持尊重但不過於依賴。同時,面對困難時應該勇於承擔責任,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果。這種智慧和仁愛的態度在現代生活和工作中同樣適用,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各種挑戰。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智慧和仁愛的理解和重視,對後世的教育和倫理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智慧觀和仁愛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了無數後人對智慧和仁愛的認識和實踐。孔子的教誨至今仍然在指導著人們的行為和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