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白話文翻譯
宰我問:「仁愛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他:『有個仁愛的人掉進井裡了。』他會跳進去救人嗎?」孔子說:「怎麼會這樣呢?君子可以去救人,但不能讓自己也陷入危險中;可以被欺騙,但不能盲目行動。」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宰我向孔子請教仁者行為的討論。宰我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提出了關於仁者是否會盲目救人的問題。孔子的回答強調了君子的行為應該有智慧和分寸,不能盲目行動。
詞語解釋
- 宰我:孔子的學生之一。
- 仁者:仁愛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
- 井有仁焉:井裡有仁愛的人,比喻有人需要救助。
-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
- 可逝也,不可陷也:可以去救人,但不能讓自己陷入危險中。
- 可欺也,不可罔也:可以被欺騙,但不能盲目行動。
道德教訓
這段話教導我們,君子在行善和救人時應該保持智慧和分寸。不能盲目行動,否則會讓自己陷入危險。同時,也要有識別真偽的能力,不被欺騙。這強調了智慧和仁愛的平衡,教導我們在行善時要有理性和判斷力。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在幫助他人時,要保持理性和判斷力。盲目行動可能會讓自己陷入困境,甚至無法真正幫助到他人。我們應該在行善時,充分了解情況,做出理智的決定,以確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和利益。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智慧和仁愛的深刻理解,對後世的倫理觀念和行為準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教誨強調理性和智慧在行善中的重要性,這種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產生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後世學者在解釋和實踐仁愛時,往往會參考孔子的這段話,以平衡仁愛和智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