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白話文翻譯
子張問:「一個人怎樣才能被認為是顯達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顯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說:「在國外有名,在國內有名。」孔子說:「這只是聞名,不是真正的顯達。所謂顯達的人,應該是品質正直,崇尚道義,善於察言觀色,甘願處於人下。這樣的人,在國外一定會顯達,在國內也會顯達。而所謂的聞名,只是表面上看起來仁義,實際行為卻違背仁義的人,這樣的人在國內外都能取得名聲。」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子張向孔子請教有關顯達的問題。孔子強調了真正的顯達不僅僅是名聲,而是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品行。孔子認為只有真正具備正直和道義的人才能被稱為顯達。
詞語解釋
- 士:有志於道德修養的人。
- 達:顯達,成功。
- 聞:聞名,出名。
- 質直:質樸正直。
- 好義:崇尚道義。
- 察言觀色:能夠觀察言語和表情來理解他人的內心。
- 慮以下人:甘心處於人下,謙虛。
- 色取仁而行違:表面上看起來仁義,但行為卻違背仁義。
- 居之不疑:居於其位而不自疑,表面仁義自居。
道德教訓
這段話教導我們,真正的顯達不僅僅是名聲上的成功,更是內在品德和道義上的修養。孔子強調,只有質樸正直、崇尚道義並且謙虛的人才能被稱為真正的顯達,這種品德和修養比表面的名聲更加重要。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可以理解為我們應該注重內在的品德修養,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名聲。真正的成功來自於正直和道義的堅持,而不是虛假的外表。在職場和生活中,我們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做一個真正有內涵的人。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孔子的思想和教誨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社會,特別是在道德修養和個人成就的觀念上。孔子強調內在品德的重要性,這一觀點至今仍然在教育和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