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

原文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白話文翻譯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時,管仲沒有為公子糾殉死,反而成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安定天下,百姓至今還受惠於他。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還要披髮左衽(受異族的侵擾)。怎能拘泥於普通百姓的小信小義,自縊於溝渠而無人知曉呢?」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子貢與孔子的一次對話。子貢對管仲的行為提出疑問,孔子則以更宏觀的視角解釋了管仲的貢獻,強調了他的仁德和對國家的重要性。

詞語解釋

  • 管仲:齊國的宰相,對齊國的強盛有很大貢獻。
  • 桓公:齊桓公,春秋時期齊國的君主。
  • 公子糾:齊桓公的弟弟。
  • 相:輔佐,做宰相。
  • 霸諸侯:稱霸諸侯,成為諸侯的盟主。
  • 一匡天下:安定天下。
  • 微:如果沒有。
  • 被髮左衽:形容受到異族的侵擾,衣著習俗異於中原。
  • 匹夫匹婦:普通百姓。
  • 諒:信義。
  • 自經於溝瀆:自縊於溝渠。

道德教訓

孔子通過這段話強調了仁德的實質在於對國家和百姓的貢獻,而不是表面上的殉死或忠誠。管仲通過輔佐齊桓公,實現了國家的安定和繁榮,這才是真正的仁德。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評價一個人的貢獻應該看其實質成就,而不僅僅是表面的行為。真正的仁德在於對社會和他人的實質幫助和貢獻,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忠誠或美好形象。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他對管仲的評價展示了他對仁德的深刻理解,影響了後世對道德和行為的看法和標準。孔子的思想和教誨,至今仍然是我們行為和品德的重要指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