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白話文翻譯

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只能做些掃地、接待、應對進退的小事,卻沒有學到根本性的道理,這怎麼行呢?」子夏聽到後,說:「唉,子游說錯了!君子的道理,先教什麼?後教什麼?就像草木一樣,各有區別。君子的道理怎能被誣蔑呢?能夠有始有終地教育學生,恐怕只有聖人能做到吧!」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子游和子夏兩位孔子學生之間的對話。子游批評子夏的學生只學到了表面的禮儀而沒有學到根本的道理,子夏則反駁子游,認為教育應該循序漸進,並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複雜性。

詞語解釋

  • 子游:孔子的學生之一,名言偃。
  • 子夏:孔子的學生之一,名卜商。
  • 門人:學生。
  • 小子:年輕人,學生。
  • 洒掃:打掃衛生。
  • 應對:應答,接待。
  • 進退:進退有序,指行為舉止得體。
  • 抑末也:指這些只是末節。
  • 本之:根本的道理。
  • 噫:嘆詞,表示感嘆。
  • 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誰先教?誰後教?表示教學應該有先有後。
  • 譬諸草木:比喻像草木一樣。
  • 區以別矣:有區別,各有不同。
  • 焉可誣也:怎能誣蔑。
  • 有始有卒者:從開始到結束都堅持的人。
  • 聖人:道德智慧非常高尚的人。

道德教訓

這段話強調了教育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只看表面的禮儀而忽視根本的道理。教育者應該認識到教學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並且尊重教育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和差異。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教育應該注重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同時,要尊重學習過程中的每個階段和差異,認識到教育的複雜性和重要性。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及其學生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孔子的思想和教誨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社會。子夏和子游的這段對話強調了教育的複雜性和重要性,對於後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著深遠的影響。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