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

原文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白話文翻譯

孟氏讓陽膚擔任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上層領導已經失道很久了,民心早已散盡。如果了解了案情的真相,就要憐憫他們,而不是因為案情明白了而感到高興。」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孟氏指派陽膚為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時的對話。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在這段話中強調了在司法過程中應該抱有憐憫之心,而不是因為破案而感到喜悅,特別是在上層領導失道的情況下,人民早已失去了信任和歸屬感。

詞語解釋

  • 孟氏: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貴族家族。
  • 陽膚:人名,孟氏任命為法官的人。
  • 士師:法官。
  • 曾子:孔子的學生之一,名曾參。
  • 上失其道:上層領導失去了正道。
  • 民散:民心散盡。
  • 得其情:了解真實情況。
  • 哀矜:憐憫,同情。
  • 勿喜:不要感到高興。

道德教訓

這段話強調了司法工作者應該懷有憐憫之心,特別是在上層領導失道,民心散盡的情況下,更應該以同情心來對待案件和人民,而不是因為破案而感到喜悅。這教導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應該保持謙虛和同情心,關心他人的處境和感受。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應該保持同情心和謙虛,不要因為個人的成就而過度自喜。特別是在處理公共事務和司法工作時,更應該以公正和憐憫之心來對待每一個案件和每一個人。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及其學生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孔子的思想和教誨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社會。曾子的這段話強調了在司法過程中的同情心和謙虛態度,對於後世的司法理念和道德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