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1. 白話翻譯

因此,最優秀的用兵策略是攻擊對方的謀略,其次是攻破對方的外交聯盟,再其次是發動軍事進攻,最差的選擇才是攻城。攻城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戰術,因為建造攻城設備,如塔樓和轒轀車,並且準備好器械需要三個月;再接近城牆、挖掘攻擊通道又需要三個月。如果將領因憤怒而急於攻城,士兵就像螞蟻般蜂擁而上,最終導致三分之一的士兵死傷,而城池卻依然無法攻下,這就是攻城戰的災難。

2. 逐句解讀

  •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孫子在這裡劃分了四個層次的作戰方式,最好的方式是「伐謀」,即攻擊敵人的謀略,擾亂其計劃;其次是「伐交」,即破壞敵人的外交聯盟,使其孤立無援;再其次是「伐兵」,即直接發動軍事進攻。而最下策才是「攻城」,因為攻城成本高、損耗大,且充滿不確定性。
  •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 攻城戰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只有當其他策略都無法奏效時,才會考慮攻城。攻城涉及到高昂的時間、物力和人力成本,因此不應輕易選擇。
  •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 孫子具體描述了攻城的準備過程,建造攻城塔(櫓)和轒轀車這樣的攻城工具,準備各種器械,需要三個月的時間;然後還要進一步接近城牆,挖掘攻擊通道,這又需要三個月。整個過程耗時漫長,攻城戰極具挑戰。
  •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如果將領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急於發動攻擊,導致士兵像螞蟻般攀附城牆,這樣的猛烈進攻往往會導致士兵大量傷亡,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士兵陣亡,而城池仍無法攻下。這就是攻城戰的災難性後果,孫子警告不要因情緒失控而貿然行動。

3. 語詞解析

  • 「伐謀」:指的是攻擊敵人的謀略,這是戰爭中最高明的手段。孫子強調,若能從策略上削弱對方,往往可以不戰而勝,這種方式損耗最小、效果最大。
  • 「伐交」:指破壞敵人的外交聯盟,使其孤立。這樣的戰術能夠削弱敵人的外部支持,使敵人在戰略上變得脆弱。
  • 「伐兵」:指直接發動軍事行動,這是實際上最常見的戰爭方式,但在孫子看來,這並不是最理想的選擇,因為它會帶來更多的傷亡和消耗。
  • 「攻城」:這是最下策,因為攻城戰需要耗費大量資源、時間和士兵生命。孫子認為,攻城應該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能不攻城則不攻城。
  • 「櫓轒轀」:這些都是古代用來攻城的器械。「櫓」指的是攻城塔,用來掩護士兵接近城牆;「轒轀」是一種有蓋子的攻城車,可以保護士兵免受箭矢攻擊,並用來破壞城牆。
  • 「距闉」:指的是接近城牆,並挖掘進攻通道的過程。這需要時間和技巧,是攻城的關鍵步驟之一。
  • 「蟻附」:這個比喻非常生動,指士兵像螞蟻一樣成群結隊地攀附城牆,試圖強行攻城。這樣的進攻往往是血腥而災難性的。

4. 現代應用案例

在現代商業競爭中,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攻城」類比的情況。一家公司在市場上如果貿然發起昂貴的營銷戰或價格戰,就像攻城戰一樣,消耗大量資源和精力,而結果卻未必理想。更好的方法是「伐謀」或「伐交」:例如通過制定更好的戰略來瓦解競爭對手的計劃,或通過建立夥伴關係孤立競爭對手,而不是硬碰硬地拼消耗。

例如,蘋果公司在市場上更喜歡用創新產品(伐謀)來顛覆市場,而不是直接通過大規模的價格戰與其他科技公司進行消耗競爭。這種策略不僅節省了資源,還能長期保持競爭優勢。

5. 心理戰與領導藝術

這段話中,孫子還警告將領要控制情緒,不能因為憤怒而貿然行動。這其實是對心理戰的一種暗示——在戰爭或競爭中,情緒化的決策往往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作為領導者,能夠保持冷靜和理智是非常關鍵的,尤其是在面對挑釁或壓力的時候。

總結

這段話從戰爭層次的角度,提出了四個不同的戰術選擇,並指出攻城是最差的選擇。孫子告訴我們,最好的策略是從謀略和外交上擊敗對手,盡量避免攻城這種耗費巨大且傷亡慘重的戰術。這段智慧不僅適用於軍事,還適用於現代的商業競爭和領導藝術,教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應該保持冷靜並選擇最有效率的策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