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白話文翻譯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學識豐富卻向學識淺薄的人請教;擁有知識卻像沒有知識一樣謙虛,擁有才能卻像沒有才能一樣謙遜,受到冒犯也不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這樣做的。」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泰伯》篇,記錄了曾子對謙遜和學習態度的看法。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在這段話中提到了一位曾經的朋友,通過這位朋友的行為來教導學生謙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互動中保持謙遜的態度。
詞語解釋
- 以能問於不能:有才能的人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
- 以多問於寡:學識豐富的人向學識淺薄的人請教。
- 有若無:有知識卻表現得像沒有知識一樣謙虛。
- 實若虛:有才能卻表現得像沒有才能一樣謙遜。
- 犯而不校:受到冒犯也不計較。
- 昔者:從前。
- 吾友:我的朋友。
- 從事於斯:從事於此,即實踐這些行為。
道德教訓
曾子的話教導我們謙虛和謙遜的重要性。他認為即使擁有才能和知識,也應該保持謙虛,並且在受到冒犯時不應計較,這樣才能真正展現出君子的風範。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要保持謙虛和謙遜的態度。無論擁有多少才能和知識,都應該向他人學習,並且在面對冒犯時保持冷靜和寬容,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曾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他強調謙虛和謙遜的思想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子的教誨不僅塑造了個人的品德修養,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這段話出自《論語·泰伯》篇 才對
謝謝您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