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原文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白話文翻譯

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治國之道。孔子回答說:「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父親像父親,兒子像兒子。」齊景公說:「說得好!的確,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到嗎?」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顏淵》篇,記錄了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的對話。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來說明各司其職的重要性,齊景公深表贊同。

詞語解釋

  • 君君:君主像君主,指君主應有君主的樣子。
  • 臣臣:臣子像臣子,指臣子應有臣子的樣子。
  • 父父:父親像父親,指父親應有父親的樣子。
  • 子子:兒子像兒子,指兒子應有兒子的樣子。
  • 信:的確、確實。
  • 粟:糧食。
  • 得而食諸:能吃到它。

道德教訓

這段對話強調了社會角色和責任的重要性。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履行自己的職責,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穩定。這教導我們在生活中要認真履行自己的角色和責任,這樣才能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責履職。無論是家庭、工作還是社會,每個角色都有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有大家各司其職,才能促進整體的和諧與發展。

歷史影響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對於社會秩序和倫理的重視,對後世的政治思想和管理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強調了各司其職,成為古代中國治理國家和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指導原則。這種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並影響了東亞地區的文化和社會結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