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原文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白話文翻譯

隱士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屈辱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和叔齊吧?」又說:「柳下惠和少連,雖然降低了志向,屈辱了身份,但他們的言論合乎倫理,行為合乎理智,只做到了這些。」又說:「虞仲和夷逸,隱居起來,言論自由,自己保持清白,辭官合乎情理。」最後說:「我和他們不一樣,無所拘泥。」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路》篇,記錄了孔子對不同隱士的評價。孔子提到了多位隱士,並對他們的行為和品德進行了評價,表達了他對不同人選擇的理解和看法。孔子自身則表達了不拘泥於一種行為模式的態度。

詞語解釋

  • 逸民:隱居不仕的人。
  • 伯夷、叔齊:商朝末期的賢人,以不食周粟而聞名。
  • 柳下惠:春秋時期的賢人,以仁愛和道德著稱。
  • 降志辱身:降低志向,屈辱自身。
  • 中倫:符合倫理。
  • 中慮:符合理智。
  • 隱居放言:隱居起來,自由發表言論。
  • 中清:保持清白。
  • 廢中權:辭官,放棄權位。
  • 無可無不可:不拘泥於一種行為模式。

道德教訓

這段話教導我們要理解和尊重不同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孔子對各種隱士的評價表明,無論是堅持志向,還是適應環境,都有其價值和意義。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和包容他人的選擇,同時堅持自己的道德和信仰。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要尊重他人的選擇,理解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同時,我們也應該堅持自己的信仰和道德,不因環境變化而輕易改變自己的原則。學會包容和理解他人,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歷史影響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人性和行為多樣性的深刻理解,他的思想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教誨提醒後人,要尊重和理解不同人的選擇,堅持自己的道德信仰,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