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攻篇

《謀攻篇》可以說是《孫子兵法》中的「頂級智慧篇」,它不只告訴我們如何打贏戰爭,更重要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不靠武力而讓對手臣服。這不是單純的「以智取勝」,而是一種「全方位的智取」。如果《作戰篇》教你如何快速、高效地打贏戰爭,那麼《謀攻篇》教你如何在根本上避免戰爭,達到不戰而勝的最高境界。

孫子一開場就丟出一個逆天的觀點:百戰百勝,並不算是最高明的策略。什麼意思呢?這不就是在否定大家普遍認為的「百戰百勝」是最厲害的想法嗎?其實,孫子在這裡說的是,能讓對手不戰自敗,才是真正的高手。這聽起來很有意思吧?想像一下,在現代職場或商場中,如果你能讓競爭對手自願退出市場,而你幾乎沒花費任何精力,那你才是真的贏家。

孫子在這篇裡進一步強調,最高明的作戰方式是從謀略入手,其次才是外交,再來才是動兵,最次才是攻城。這裡有個重要的邏輯:攻城戰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它代價高昂、損失巨大,這就像現代企業在市場上與對手進行「價格戰」一樣,雙方互砍價格,結果最後誰都沒討到好處,還浪費了大量資源。這樣的「價格戰」其實是不智的,就像孫子說的:攻城不是好辦法,除非你沒其他選擇。

另外,孫子還強調了「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這些數字聽起來像古代戰場的策略,其實它們也能應用到現代生活中。比如,你在公司裡有兩倍的人力和資源,那麼你應該果斷分化對手,而不是硬碰硬地打「對攻戰」。這樣的靈活性和戰略思維,也能讓我們在商業談判或競爭中取得先機。

接下來孫子講到的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可以說是最家喻戶曉的兵法名言了。了解自己和對手的實力,就可以在每一場戰鬥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戰場,放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金科玉律。舉個例子,假設你在談判桌上,提前了解了對方的底牌和需求,同時也清楚自己手上的籌碼,那麼這場談判你幾乎可以說是勝券在握。相反,如果你對對手一無所知,那結果就難說了。

更有趣的是,孫子在這篇裡討論了「將」的重要性。將領是國家的支柱,如果他穩固、無漏洞,國家必然強大;如果將領脆弱、內部分裂,那國家就危在旦夕。這就像現代企業中的領導者,如果公司的管理層穩固有力,那麼企業自然興旺發達;反之,內部鬥爭不斷,那麼企業很快就會陷入混亂。

總的來說,《謀攻篇》是一部「智慧取勝」的指南,告訴我們如何在不發生實際衝突的情況下,運用謀略來化解危機。這不僅僅是關於戰爭的智慧,更是現代職場、商場乃至生活中的寶貴經驗。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會進一步深入探討,看看如何將這些理念應用到日常生活和現代管理中,成為不戰而勝的真正智者。

經典原文解析與註釋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